在原位红外池内充以30个大气压、H2:CO:N2=1:1:1合成气,在室温10~13℃,无催化剂条件下,由气功师发放气功外气超距(几十公尺~1900kM)对合成气体系进行作用。经付立叶变换红外仪检测,均可发现体系内业已生成二氧化碳。对照实验表明,如不经气功外气作用则不会在无催化剂、常温条件下合成气体系内生成二氧化碳。对该种气功外气的作用现象从未见过报道,目前也找不到合适的理论解释。
一、前 言
气功外气作用于具有生理效应溶液的实验表明,气功外气确可对含有离子及有机溶质的溶液产生某种影响。为了更广泛地了解和研究气功外气对物质产生的效应,本文设计了气功外气对合成气体系能否产生影响的实验。
由于合成气体系(H2+CO)是一种极为简单的基本有机化工的原料,但在一碳化学的研究中又具最重要的地位。因此开展气功外气对合成气体系影响的实验研究,不仅可能对气功科学研究,而且对一碳化学研究提供一些有意义的信息。
二、实验设计与实验方法
实验使用仪器及样品:
本实验中所用仪器为Nicolet公司所产的5DX付立叶变换红外光谱仪。
实验中所用的合成气系由以下原料气从1:1:1配制而成;
氮气——高纯氮气,含N299.9%北京氧气厂产品。
氢气——高纯氢气,含H299.9%北京氧气厂产品。
一氧化碳——CO含量99%北京化工研究院提供。
原位红外池(以下简称红外池)系清华大学化学系催化教研室研制。不锈钢池体,Nacl盐片样品,可耐250℃高温和250个大气压。二块盐片之间灌充合成气,间距大约1~2mm。
实验设计:
通常由合成气做原料的化学反应需催化剂,数百度高温及一定的压力条件下才能进行。因而,气功师发放外气欲对合成气体系产生影响,必须消耗本身相当大的能量。所以在一定时间内,这样的实验只能进行有限的次数,而不可能进行无限制的重复。同时由于气功师发功的功力要受本身体力、情绪以及外界条件的影响,所以也不应要求气功师发功的效果每次完全相同。但为了要确证每次气功师发放的外气是否确实对合成气体系产生了影响,故必须要对样品的检测方法及实验的对照二方面进行严格深入地查考,亦即完全掌握实验的背景情况。
样品的检测方法:
由于实验所要检测的是红外池内气体的变化情况。所以必须用差谱方法随时消除空气对池内气体的检测影响。其具体方法如下:
每次测试前,需先以红外检测室内空气做背景进行测定并存入计算机内,典型空气背景如图1所示
尔后,再将充以合成气的红外池放入检测室内进行测定。计算机将会自动地把该谱与背景实行差谱分析给出正确的样品谱,并存入计算机内。差谱后的合成气谱如图2所示。
每次检测中,背景和样品的检测必须同在一起先后进行。背景测试与样品测试的二次扫描间隔大约为10~15秒。这样可以确保消除了空气中某些成份对合成气体系检测的影响。
实验中,红外仪还必须随机地对一些已知样品进行检测以确证仪器工作稳定正常、从而排除仪器受发功者影响的怀疑。
对照实验。
为消除合成气是否可能会自动地在红外池内发生某些变化的可能,我们将实验室内长期使用、预先配制好的合成气(H2:CO:N2=1:1:1、30atm)充进红外池内,然后放在发功实验的同样位置上,不接受发功而放置一个星期,多次实验并经红外检测证实,红外池内的合成气体系没有发生任何可以检测出的变化,从而确证合成气在红外池内也是稳定的。其典型谱图如图3所示。
气功实验方法。
在实验前,先使用高纯N2吹扫整个红外池内的管道,使红外池内充满高纯N2。然后用合成气(H2:CO:N2=1:1:1,30atm)吹扫红外池.将红外池充以30个大气压的合成气。最后使用前述差谱检测方法,测出样品的红外谱存入计算机内。
在发功前5分钟,由实验人员将红外池放到指定的实验室,锁上门接受严新医生超距发功。发功的时间为5~15分钟,发功后打开实验室,取出红外池立即进行检测。检测时仍使用差谱分析方法。同时为检验仪器工作是否正常,随机检测标准样品。
发功后的合成气体系谱图可以与计算机内存入的样品谱立即在电视屏幕上进行比较。
本实验共进行了六次,每次的实验条件、结果均列于表1之中。
本实验的最重要的特点在于发功者严新医生并不直接接触样品而影响样品,一般作用距离为7公里,最远为1900~2000公里。气功师不接触物质而在超距情况下影响物质的分乎性状,这一事实是极为惊人的,而目前对此无法进行任何解释。
表1 合成气实验情况
三、实验结果和讨论
红外池内的合成气体系,经气功外气作用后,由红外检测均可发现谱图上会出现二个新峰,其峰值分别为2362.5-1cm及2340.5-1cm。这是C02的C-O键振动特征峰,由此可见,在气功外气的作用下,每次都会在合成气体系内生成二氧化碳。
有趣的是,一次追踪测试中发现,合成气体系中已生成的二氧化碳在实验结束后二小时就衰减消失了。其谱图如图4所示。
这个实验似乎表明合成气体系在气功外气作用下发生了可逆的岐化反应:
另一个实验现象是:其它人后来向严新医生提出这样的要求:能否增加一些合成气体系内转化的CO2量,同时使CO2稳定存在。
在下一次的超距实验中,红外检测果然发现合成气体系中生成的CO2量比前一次增加很多。为了证明红外地内这次转化的CO2是否能稳定存在,进行了追踪四天的检测。结果表明在追踪的期间内CO2没有消失。
这次实验图谱如图5所示本组实验中尚进行了二次由广州向北京发功的实验。结果同样表明合成气体系内生成了CO2。同时做的对照实验表明这二次实验结果是可信的。但与1O公里以内的气功外气作用实验相比,合成气体系内生成的CO2量要少一些,其实验典型结果如图6所示。
这些实验表明,高级气功师可以遥过运用不同的功法来实现某些实验所预期的目的。这种作用过程的机制,特别是超距作用的机制很值得研究平和探讨。
对于稳定地生成CO2的过程,一般出现在合成气体系的费-托(F-T)合成以及甲醇合成等反应之中。这种岐化过程需要催化剂及数百度高温条件,它的热力学平衡常数与温度关系可见表2。
表2岐化反应的平衡常数
从热力学的角度看,低温条件有利于歧化反应进行,不过此种情况下生成的CO2的动力学速度常数是极小的。但在气功外气作用的条件下,合成气体系在短时间内却生成了较多的CO2。因此,合成气体系内在气功外气作用下究竟发生了什么过程,气功外气的作用机制是什么,这是一个很值得探讨、研究的问题。
必须看到,前述提到合成气体系内可能发生岐化过程这仅仅是一种猜测。
由于作者所使用的原位红外池的池体内气体空腔体积极小(体积约为0.16ml,光程1~2mm)所以对因岐化反应而还原出来的碳无法进行检测。
本文的工作仅仅是使用红外作为手段,从而确认了在气功外气的超距作用下,合成气体系内可在常温、无催化剂的条件下生成二氧化碳的令人惊异的事实。
该工作仅仅是一个开端,为探求气功外气对合成气体系发生影响的奥秘还需进行大量的实验研究工作。
参考文献
Anderson. R.B. "The Fischer-Trpsch synthesis" publi-shed by ACADEMIC PRESS,INC., 1984
(清华大学气功科研协作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