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升平同志在中国气功科学研究会严新气功科学学会成立一周年纪念会上的发言

2015-05-26 21:37
1229

003uMWNozy6KSE2UEPde7&690.jpg

19941218日)

一、气功科学研究的历史回顾


(1)1979年在当时的卫生部部长钱信忠同志支持下,在北京中央新闻电影制片厂举行了建国以来第一次召开的气功多学科综合汇报表演。当时正好是四川省张乃明同志在杨超书记的亲自支持下,在四川日报上发表了唐雨识字的报道。

(2)19797在原:卫生部中医司司长吕炳奎先生主持下,在西苑饭店举行了规模更大的气功科学实验汇报会。国家领导人谭震林、方毅、耿飚、陈慕华、魏文伯、秦基伟以及钱信忠等出席了会议,一批有名望的科学家如贝时璋、赵忠尧等也出席了会议。

(3)19819月,在原卫生部中医司吕炳奎司长的支持下,在保定召开了第一次全国性的气功学术讨论会,同时成立了中华全国中医学会气功科学研究会。

(4)19842月,中华全国中医学会气功科学研究会在江苏无锡召开了第二届全国的气功科学讨论会。同年6月中国气功科学研究会在北京成立,张震寰同志任理事长。

(5)19878月,经过认真的准备,在中国气功科学研究会理事长张震寰主任的支持下,在辽宁兴城市召开了第一届中国气功科学研究学术论文讨论会。在该次会议上由清华大学提交的关于严新气功实验的科学报告轰动了会议,并在科学界引起了强烈的反响。该次会议期间成立了中国气功科学研究会学术委员会。谢焕章教授任主任委员。


二、气功科学研究的三个阶段


(1)1978年上海市原子能研究所的顾涵森同志在《自然杂志》的创刊号上发表了中国第一篇以现代科学技术为手段,研究气功科学的论文。该论文首次报道了气功外气所表现出的调制红外涨落的特性。

该文章的意义在于开创了中国科学家用现代科学理论和技术手段去研究气功的先河。

与历史上及国内外所有其它类似的研究论文所不同的是:第一次把证实外气的存在及其特征作为研究的主攻方向,这不仅是一个伟大的概念上的转变,而且更重要的是一个伟大的发现——外气——的科学论证的历史性的开端。

继顾涵森的论文发表之后,大量的关于测试外气的所谓物理特性的论文纷沓而至,不仅使世人确信了气功外气的客观存在,而且为进一步深入研究气功和建立唯象气功学的构架创造了十分可贵的先决条件。

(2)气功科学细胞水平研究的开创。

1983年以后,著名的人体科学工作者、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总医院冯理达教授在世界上第一次提交了气功外气杀伤癌细胞的科学论文。

冯教授的工作不仅以大量的科学的实验论据证明了气功外气对癌症细胞的强烈作用,进而证明了气功外气也可以对致病细菌如大肠杆菌导致产生双向的——即可以抑制,也可促进细菌的生长和繁殖的——作用。

冯教授在此基础上创造性地提出了气功免疫学的概念。

冯理达教授的工作也立即引起了海内外科学界,特别是医学界的广泛关注。

许多医学科学研究单位和大专院校纷纷开展了这方面的工作,这些工作的开展,极大地推动了我国人体科学和气功科学研究的发展进程,开创了具有中国特色气功科学研究的新篇章。

(3)气功科学分子水平研究的新阶段。

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清华大学的专家教授们认为,以往气功外气研究的成果必须建立在一个牢固的物质作用实验基础之上。

为此,1986年清华大学陆祖荫、李升平等人提出了气功外气对物质分子作用的命题。

该命题的提出,不仅从根本上解决了气功外气物质性的问题,而且以此为契机揭开了气功研究的新的历史进程。

该工作被钱学林教授誉为人体科学研究中最重大、最令人鼓舞的突破。

在此项工作中,严新医生付出了巨大的心血,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张震寰主任为此称赞严新同志为:与科学家合作的最有成效的榜样。

经过大量严谨的科学实验,充分证实了气功外气可以对无机、有机等基本物质材料的分子性状产生可以检测得出的显著影响。

1987年以来,全国的气功科研界普遍接受了这一命题,并由此思想设计和进行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时至今日,此类研究工作仍是气功科研中的主体。


三、气功分子水平科学研究的意义


(1)在整个水平上把气功科学研究提高到一个新的台阶。

由于在基础实验上的大量工作,因此为解释气功外气之所以可以治病,可以杀伤癌细胞,抑制或者助长微生物的生长等等现象,提供了最有说服力的证据。

有鉴于此,钱学森先生认为该工作为世界首创。

(2)向世人揭示,气功的是一种现代科学未探及的新现象。必须以新的理论加以描述和解释。

大量的工作说明,气功外气具有如下特征:

超距的作用。

延迟的长时间作用。

很强的方向性目的性作用影响。

不可屏蔽性,等等。

以上的这样几个作用性质是现代西方科学理论所无法容纳和解释的。

其难度,要比本世纪初物理学家遇到光的二象性而束手无策时的窘相更有过之无不及。

(3)功地把气功技术和现代科学技术结合起来。创造出了被我国生物物理学奠基人贝时璋教授定名的生物处理技术

这是将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科学技术结合的一个成功的典范。

正是这个生物处理技术在现代生物工程中的成功应用,使我们看到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赶超世界先进科技的希望之路。


四、迎接21世纪新文明复兴的到来


钱学森教授在80年代初在清华大学曾经指出:一个人体科学的幽灵在中国徘徊。钱老同时指出:人体科学,气功的深入研究将会迎来人类文明的第三次复兴。

今天我们高兴地看到,越来越多的中国人乃至全世界的有识之士认识到东方文明的代表——中华文化,对推动现代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建设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一个多元文化构造模式的理论正为越来越多的人们所认识到。

中华大地经过百年的西方文化的冲击,已经形成了一片现代科学生长的土地。但在这片黄土地下面仍是深不可测的中华古老文化的根基。

今天我们重新发现了这片黄土地,原来它是东方科学——道学,以及东方技术——器学的发祥地。

现代的西方科学和技术以及古老的东方科学——道学,及其技术——器学共同托起了世界文明的历史和现实。

今天当我们研究气功和人体科学时,又一次领略到了中华文化的精深博大,随着我们不断加深对中华文化的挖掘、整理和研究,我们将可以惊喜地发现:在东方文化再次和西方文化撞击时,人类新文明的火花将会灿烂夺目地进发,这正是人类第三次文明复兴的先声。

2015-05-26 21:36:40

昵称:
内容:
验证码:
提交评论
评论一下
  • 姓名*

    *
  • 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