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7周年,和迎接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5周年之际,在美国的严新气功界的朋友,将2015年专访清末爱国将领丁汝昌后人、共和国的老军人丁昌盛先生的珍贵专访材料,发给了我们,现转发出来以飨各位功友。
(转自2015年美国华盛顿《僑報》专栏记者发的报道)
缅怀先烈 珍爱和平
——访爱国名将丁汝昌后人——丁昌盛
今年是中国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也是中日甲午战争爆发120周年,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全面爆发77周年。中日甲午战争和抗日战争虽然是战争的结局迥异,但都对中华民族的历史进程产生了深远影响。
近日,我们有幸在北京走访了甲午战争名将丁汝昌的第五代孙----丁昌盛。
丁昌盛是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初,从原籍安徽省庐江县石头镇丁家坎村应征入伍,曾在济南军区野战部队团直特务连当过战士和文书,1965年由军校毕业后进入北京总参某部。后转业到地方省政府驻北京办事处。得知来意后,他怀着对先公敬佩之情,向我们介绍了他的先祖丁汝昌。
丁汝昌按丁氏家谱辈分排序,是“先”字辈,“先代发荣昌”,丁昌盛则是第五代“昌”字辈。丁汝昌原名丁先达,字禹廷、雨亭,号次章,17岁从军,后投奔李鸿章。因战事勇猛,深受赏识,历任千总、营官、参将等职。同治三年,授总兵,加提督衔,赐协勇巴图鲁勇号。光绪元年(1875),应召调至北洋海防差遣,派充炮船督操。六年(1880),奉命率林泰曾、邓世昌等赴英接收订购的“超勇”、“扬威”号巡洋舰。九年(1883)授天津镇总兵。光绪十四年(1888)八月,北洋海军正式建军,任北洋海军提督,旋赏加尚书衔。十七年(1891),率舰队访问日本,回国后,陈请清政府再购新舰,增强实力,以防外患,未被采纳。光绪二十年(1894)六月,中日甲午战争爆发。九月,率北洋舰队护送五轮运兵增援平壤,回程于鸭绿江口大东沟海面遭日舰截击,指挥舰队应战,重创日军旗舰松岛号等,迫使日军联合舰队退出战斗。后奉李鸿章避战保舰之命,退入山东威海。布置威海水陆防务,积极备战。十一月,日舰犯旅顺,丁汝昌赴天津向李鸿章请战未准。旅顺陷落后被革职留任。次年一月,日军分海陆两路围攻威海卫,丁汝昌率舰抗击,击毙日军少将大寺安纯,击沉日舰七艘,击伤两艘。因未得到上级命令,只得株守港内待援。在弹尽粮绝、内外交逼下,他坚决拒绝日本联合舰队司令长官伊东祐亨的劝降和北洋海军内外籍军官瑞乃尔等的逼降,于2月12日服毒殉国,时年59岁。
丁汝昌是晚清时代军界的著名人物,他的命运是和清朝的政治命运联系在一起的,是和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命运联系在一起的。晚清朝廷腐败,国力衰弱,人心背离,在甲午战争中,北洋海军要想战胜日本海军,几乎是不可能的。由于清朝政府的极端腐败及其妥协投降的外交政策,以及帝国主义的阴谋活动,导致了中国在这场战争中的失败,导致了丁汝昌个人命运的悲惨结局。而腐朽的清朝政府却把丁汝昌作为甲午战争失败的主要责任人,战前问责,战中弹压,战后问罪。
丁汝昌是一位爱国将领,是一位抗倭英雄。我们今天回顾那段历史,不忘国耻,激励今人,昭示后人,是有着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的。
丁昌盛说,回溯历史,自鸦片战争至甲午战争前的50余年间,中国已与西方列强交战数次,结果绝大多数以失败而告终。在甲午战争中,日军侵占中国沿海部分城乡,一路烧杀抢掠,当地居民出于义愤,激烈抵抗。但清廷却担心有人乘机起事,极力压制民众的抗敌热情。北洋将士在前方浴血奋战,抗击倭寇,都还要忍受一些人的冷嘲热讽。
古人云:“谈今宜鉴古,无古不成今”。在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的当今,我们隆重纪念这场中国人民捍卫国家独立和民族尊严的英雄壮举,是为了铭记历史,反思教训,总结经验,永葆和平。我们把国家安全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而非寄托于某些大国。我们已经取得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伟大胜利,但仍须高度警惕当今世界国际风云变幻。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我们以史为鉴不是为了记仇报复。相反,中国宽恕过昔日的战败之国。我们在付出巨大的民族牺牲之后,仍然愿意与旧时敌国的后代共同回顾历史,一起维护战后国际秩序。丁昌盛坚信:中国抗战熔炼出的宝贵精神财富,薪火相传,必将凝聚起实现国家强盛、维护世界和平的磅礴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