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山在眼前——来自清华园的讯息

2015-06-27 09:51 明 真
472

千古之谜


“万物皆有气”。文明古国创造四大发明的祖先为后人留下了这条概括万物之灵的经典理论。

气在哪里?气在何方?气的本质是什么?至今仍是千古之谜。无怪乎祖先把“气”字写成无字下面加四点的“炁”。

“炁”,经历五千多年检验,始终在为人类做着不可磨灭的业绩。

当今,许多疑难病症,“炁”功竟帮助病人迅速解除了危难。练“炁”功受益者不但身强体健、精力充沛,而且延年益寿。于是,曾被当做魔术、看成迷信,遭到千古之冤的“炁”功,被人们热恋起来。据统计,全国练功者已达数千万之众。不仅如此,从全球反馈回来的信息表明,“气功热”正在世界许多国家兴起。有人断言,全世界研究人体科学的第四次浪潮已经到来。

在第四次浪潮中,“炁”,是至关全局的现代科学必解之迷。


联合探索

 

在我国探索“炁”之谜的队伍中,近年来出现了一批勇士。这批勇士就在清华大学。

在这所享有盛名的高等学府里,有两、三千人常年练功,运用“炁”。清华大学还成立了气功协会。许多教授、学者和科研工作者身受气功之益。他们从八十年代初就开始对研究气功发生兴趣,并开展一些业余的研究活动。1984年以后,他们的活动得到了清华大学各级组织的支持和帮助。经过多次科学试验,他们发现了气功外气对液晶双折效应的影响,受到美国科学家的高度重视。

在气功科研工作取得初步成绩的基础上,渐渐崛起了一支由七个系、二十多名教授、讲师组成的气功科研力量,他们自愿组织起了清华大学气功科研协作组。

当科研协作组的同志们闻听气功家严新的神奇功力之后,立即登门拜访,邀请他到清华园做气功报告,聘请他为清华大学气功协会的第一位校外顾问。科研协作组并决定请严新参加气功的科学实验,联合攻关,探索气功的奥秘。

严新同志早巳对气功的科学研究有强烈的愿望,欣然同意参加清华大学科矾协作组的科学实验工作。他们团结合作,肩并肩地走上了深入挖掘祖国宝藏,探索气功奥秘之路。

 

不同凡响的“开场白”

 

1986年12月22日下午1点。

我国高等学府清华大学的分析中心走进了一位而目清秀,个子不高的年青人。

时值北国隆冬,天又下着雪。人们发现,他深鸵色的西服里边只穿了一件单衣,但精神抖擞,目光炯炯。

“哎哟!这么年青啊!我还以为是老头呢!”

“长的这么单薄,哪来的那么大功力啊!”

“他叫什么?”

“叫严新,重庆中医研究所的医生,还是成都中医学院毕业的大学生!”

“他跟谁学的?师父是那的?”

问号,在人们的脑际里一连串的出现。因为人们把他看做具有“神功”的传奇式人物。当时陪同这位青年人走进分析中心的中国生物医学会常务理事、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所研究员陆祖荫教授,就是“神功”的见证人。一次,陆研究员突然发生脑痉挛,“眼定”,全身抽搐。一个电话打到严新那里,他马上在电话里发功。10分钟内病症缓解,第二天照常上班.症状全部消失。这位教授的远在美国留学的儿子也是严新“神功”的受益者。教授的儿子在美国留学期间,患有严重胃溃疡及其它一些病。一次陆教授问严新医生能否为他儿子治病;严医生说,试试吧!医生给他一个条子,叫他给儿子寄去,并带上一句话:晚上最迟什么时间进房间,按美国时间算。陆教授照办了。后来,这位教授给严新医生来信来电话,说他儿子的胃真的不痛了。不久前,陆教授的儿子回到北京,给严新叔叔打电话说,他收到严医生的信后,到现在已经一年多,胃不疼,饭量增多,身体好转,成绩也上去了。这样的奇事仍然是不胫而走,引起人们对气功家的兴趣和神秘感。

但是,这次严新被请进清华园,却不是为了给人治病,而是参加气功的科学实验。这次实验预定在更高的层次——分子水平上,探索气功的威力。

实验的“开场白”也不同寻常。

严新刚一走进实验室,实验室的灯怎么也关不上了,这是从来没有发生过的。

别人上手关不上,严新用手一按,居然手到灯熄。

怪事一个接着一个发生:

一台记录仪的记录笔上下乱动起来。走到中间时,却发出了走到终端时无法行进的那种警笛般的尖叫声。

严新站在屋里喊一声(是一次发功声),记录笔就出现一个脉冲,与声音完全同步。

严新再拍一下头,记录笔又同样画出一个脉冲,与拍头同步。

科研人员有点惊慌。

要知道,这些大型仪器都是性能极精密的国外进口的一流好仪器,在平时是根本不可能也从未发生过这类现象的。

科研人员冷静思索后找到了原因。不是记录仪失常,而是气功师的功力牵动了记录仪。

严新呢,他自带强功,完全是无意识的。不过,这个“开场白”也显示出气功家的功力有多强!

试验如何进行?

为了避免强功干扰机器正常工作,他们共同商量了一个与常规试验完全不同的特殊方法:仪器、样品各自分开。发功时,仪器关闭。发功后,才把样品拿到仪器上测量。

为了使这次试验真实可信、无懈可击,他们决定采用打破常规的高级“双盲法”:不但试验者与测量检验者隔离,实验仪器、实验测量、实验样品单独操作,而且在实验时把实验室和放样品的屋子全都锁上门,不允许任何人进入接触。试验者严新不接触试验样品,操作检验者不接触试验仪器。

这样,不仅排除了气功师对机器的于抗,而且也排除了实验过程中如走动、光线,温度等其他任何因素而造成的干扰。也避免事后有人怀疑试验结果的真实性。

未知峰里有“金娃娃”

 

水,科学工作者们第一次试验选中了这个与人的生命关系最为重要的物质。人身上水的成份占65%以上。

试验完全按严格的高级“双盲法”进行。

当严新发功之后从与仪器一壁之隔的一间屋子走出来对,科研人员就赶紧把他带跑了。因为,要启动仪器,测量检验样品了,如果他在这里,记录仪的笔再乱转可不得了!

仪器在正常运转。现代科学仪器显示着它的威力。几分钟光景,它就干净利落地处理完了复杂的数据,从彩色电视荧屏上显示出了实验结果。

“出了一个巨大的未知峰!”

“像大山峰那么高啊!”

瞪大眼睛焦急地等待试验结果的科研人员,一眼便看到了试验图纸上这个喜人的“怪物”!

“蜂里有‘金娃娃’呐!”他们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

他们为什么这样激动?

原来是:这台从美国进口的SPEXl403型高精度激光拉曼谱仪精确地显示了:发功后的水的激光拉曼图谱,与没有发功前的相比,突起了一个非常大的山包。这个山包的出现,意味着发功后的水的分子结构已发生了明显的改变,不再是原来的水了,变成了另一种新的结构。

按生物物理学观点,结构变化,功能随之而发生变化。发功后的“信息水”与没有发功的水,在人身上的作用是截然不同的。

由此可以推论:发过气功的“信息水”的治病之谜,可不可以用这种改变了水的分子结构,而产生了新的作用原理来解释呢?有的科研人员认为,完全解释得通。如果展开理想的翅膀遐想,会不会科学发展到能仿造“圣水”的时代……

第一次水的试验从当天下午一点直做到次日凌展一点。

天是黑漆漆的,但空中的星星在熠熠发光。踏着积雪,走在回家路上的科研人员们,没有一丝的倦意。

1986年12月27号、3l号,1987年1月5号、8号、9号、12号、17号、20号、23号,清华园的科研人员们又连续作战,做了多次重复试验。仪器仍然显示出那个巨大的山峰。

同时,还做了50%的葡萄糖水,0.9%的生理盐水、麦迪霉素等实验。记录仪表明,这些物质经过童子长寿九步功的作用,都发生了分子结构变化。

世界上一流的先进仪器检测所得的精确数据无可辩驳地表明:在“炁”的作用下,人体可以不接触物质,而足以改变物质的分子结构。

这是一个前无古人发现的“新秘密”!

这是气功科学研究史上新的里程碑!

试验结果使“炁”的本质的科学研究,从细胞水平进入了分子水平新阶段。它完全是建立在现代科学实验的基础上,又向现代科学理论提出了挑战。

它把几千年来封建统治阶级涂在气功这门学问上的封建迷信油彩冲刷得一干二净!认为气功是“心理疗法”、“暗示疗法”、“催眠术”等谬说,也将在这些科学数据面前不宣而散。

初探获胜,科研工作者们并没有满足。他们知道,这只是刚刚找到了通向气功科学金山之路,必须继续前进!

 

    攻打细胞“总司令”

 

清华的科研人员在取得气功对非生物作用的试验成果后,第二步决定选有生命物体做试验。细胞是生物体的基石,他们把细胞作为攻关的目标。

首先,他们对人工细胞膜进行试验。结果表明,发功后人工细胞膜的差热谱线除了在正常的41℃附近观察到相变峰以外,在46—48℃附近出现了一个新的大吸热台阶。这非常明显地提示:“炁”改变了细胞膜分子排列的顺序。

气功突破了细胞的“围墙”!这是又一喜人的成绩。

“能不能碰碰细胞总司令?”科研人员提出了大胆的设想。

为什么说这个设想是大胆的?

因为“细胞总司令”是很神秘而威严的,它就是细胞的遗传密码DNA生物大分子,DNA的发现,是人类至今为止在生物物理和生物工程研究中最伟大的一项成果,获得了科学研究的最高奖赏——诺贝尔奖金。科学界预言,未来的二十一世纪的科学发展将在生物遗传工程上有新的突破。研究DNA恰是生物遗传工程的尖端热门课。

DNA的分子结椅极其复杂。人身上一个小小细胞的DNA分子式写出来,就有一、二米长。它是双螺旋式的分了结构。人全身有1800亿个细胞,DNA分子式全部拉出来,有几百万个“螺旋圈”,可从地球拉到太阳那么长。科学界已公认,DNA是人体细胞的”总司令”,蛋白质的兴衰生亡是全部由DNA来掌管的。

人的生命与:DNA息息相关。分子式中只要一个字母错了位置,人的躯体就会出现病态。迄今发现的上千种遗传病,无一例外的是DNA出了差错。科学界正在研究,癌细胞的恶性裂变与DNA直接有关。

DNA对人的生命如此重要,那么怎样来“掌管”它呢?这是当今科学家们正在探讨的一个最棘手的问题。

“攻打DNA!”

严新的神奇功力,使科研人员大胆的设想变为行动。

他们取来了小牛胸腺的DNA,同严新商量怎么办?严新胸有成竹地答应发动强攻。

一场用“炁”攻打“细胞总司令”DNA的攻坚堡垒战拉开了帷幕。

高精度的紫外分光光度计测量仪充当“裁判员”。紫外光吸收的谱线有无变化,说明DNA生物大分子的结构有无变化。

为了保证试验样品的稳定性,试验前两个小时就开始了底谱线的追踪测量。所得的五条底谱线几乎重叠。证明试验样品是极其稳定的。

严新第一次发功10分钟后测量,紫外光吸收谱线果真发生了变化:增长3.7%(与原底谱线相比)。

65分钟后,第二次发功。谱线继续上升。

第三次发功。奇怪?谱线没有变化。

更奇怪的是:10个小时后追踪测量,谱线上升幅度大增。与原底谱线相比,增长12.2%。

科研人员们懂得;这种紫外吸收谱线增长现象,说明连结DNA两条螺旋之间的“楼梯”——氢键断裂开了。

一片惊讶,一片赞叹!

他们完全没有想象到,“炁”具有如此之大的威力,竟能把那威风凛凛的“细胞总司令”的防线给打断。

这次攻坚获胜,其潜在的科学意义极其重大。它宣告“炁”已向获诺贝尔奖的科学最新成果进行挑战!

降伏30个大气压和280度高温

 

科学试验的勇士们越战越勇,他们乘胜前进,向化学领域进军。

他们要试探一下:气功的功力能否在常温常压条件下使氢与一氧化碳生成二氧化碳。按今日的化学原理,这一项化学反应的必具条件是:20—30个大气压,280℃的高温,而且还需添加催化剂。

科研人员设计了这一高难度的化学反应试验,给严新的“神功”再出大难题。

开始,氢气与一氧化碳气放在一个玻璃瓶里进行试验。没料到,严新刚一发强功,玻璃瓶就发出了“咔叭、咔叭”的响声,玻璃瓶似要破裂。严新只好收住了强功。

测量了一下玻璃瓶内的气体,发现气体已开始发生了变化,但变化不十分明显。

于是,第二次试验时换成了一个不锈钢的“大钢瓶”——原位红外池。这个“大钢瓶”能够承受高温和250个大气压。

试验在温度13℃和一个大气压的室内进行。严新发强功后,“大钢瓶”内的氢和一氧化碳竟生成了二氧化碳,比空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高。

科研人员简直不敢相信这个不可思议的结果:“”,竟能取代20—30个大气压和280℃的高温。

用傅立叶红外仪追踪观察,生成的二氧化碳气两个小时后消失了。

有的科研人员又怀疑:是不是在场人呼出的二氧化碳气跑进“大钢瓶”里啦?

科研人员把给严新出的难题再加码:希望能把新生成的二氧化碳气多保留几天。

严新应诺。

第三次试验,新生成的二氧化碳气竟保留了四天!

这是“傅立叶红外仪”告诉人们的准确情况。从事科研的同志们不辞辛苦地进行了四昼夜详细追踪观察。彩色荧屏上显示的“发功前”、“发功后”、“四天后”的蓝、红、绿三条谱线一目了然。

仪器是不会讲假话的。

但是,仍然有数量可观的一些人被这一试验结果弄得头昏目眩:“这是不是在要高级魔术?!”没有亲自参加试验,没有亲身体验过严新功力的人提出这种想法是完全、可以理解的。因为这个结果超越一般人的视觉和理解程度太远了。

为了进一步证实“炁”的神奇本领的真实可靠性,解开怀疑者的疑团,科研人员进一步给严新出了更难的难题:进行“变颜色”的化学试验。

玻璃试管里放进溴和正已烷两种液体,试管内呈现出红颜色。发生化学反应后,将变成无色液体。

按化学教科书里面讲,这种“变颜色”的化学反应需要有一个条件:强光。而且,反应一旦开始,根本无法阻止它中途停下来。

科研人员细心得很。试验前,把装好液体的红色试管与“光”严密隔绝,用两层牛皮纸把试管紧紧地裹严。对采用这种方法处理过的试管,放置两个月后观察,红颜色没有发生任何变化。

试验时,为避开“光”,特意安排在晚间进行。

严新发功后,真是奥妙无穷。把放置在黑屋子里用牛皮纸紧裹着的试管取出来一看,变了!不但红变了白,而且试管里的颜色竟然出现了三种:上三分之二变白,下三分之一仍然为红,中间有一个小过渡层:红、白、黄相间。

这三段不同的颜色,是多么高明的魔术师也耍不出来的。

它意味着:在“炁”的作用下,化学教科书里的原理不“灵”了。因为按常规化学理论,在没有强光的条件下根本无法发生的这一化学反应得以发生了;化学反应一旦开始就根本不能中途停止的原理却被气功外气打破了。

科研人员在万分惊讶之余,没有忘记按“快门”。他们把这一神奇的反应拍下了照片。

这几张珍贵的照片拿给我国化学界的专家、学者们看时,慧眼识宝,既赞叹又深思:

  “气功的能量真大!能使常规条件下不能进行的化学反应得以发生。”

“化学反应是不是有新的途径?”

“这是向现代化学理论提出了挑战啊!”

一个接着一个的捷报,使科研人员的胆子越来越大。他们还设计让“炁”去“碰撞”激光。气功师发功后,“内腔式激光管”发射的激光偏振面也竟然发生了奇异的转动。

不同距离的试验    二千公里的创举

您可能没有听说过,说出来也许会惊讶无比。

清华大学所做的那些“炁”的科学试验是在不同距离情况下反复进行的。发功地点与实验样品和仪器距离一般在7—10公里,最远像距2000公里。这是气功科研史上的创举。在此以前,气功师多是当面发功,没有超过十几米远的。

水、葡萄糖水、生理盐水、细胞膜、DNA、生成二氧化碳气、“变颜色”的化学反应以及激光等一系列试验,严新共发功100次。其中,发功距离7一lO公里者56次;从广州、深圳清华园发功,相距二千公里左右者10次;当面发功或发功距离在几百米以内者34次。无论距离是近是远,成功率几乎百分之百。

天底下真有这样的奇事?一个小小肉体的人,发出的“炁”竟能穿越高山、大海,飞跃2000公里?这是科学?还是胡闹?还是遐想之说?

还有奇异的:科研人员有时一次安排4—5个,甚至6—7个试验样品同时进行试验。严新在同一时间里向清华园内各个不同地点的试验样品一齐发功。但发功后一测量,各个实验室内的不同样品全都发生了变化。

对这许多奇特现象,相当数量的不懂气功的人,包括科学界有些专家、学者的态度,都是将信将疑,有的甚至加以嘲笑。这毫不奇怪。因为气功这门既古老又新兴的科学所蕴藏的学问,已经远远越出了他们头脑巾固有知识的范围,如同当年“日心说”的创立者越出了“地心说”的维护者的知识范围一样。

科学界有人用“作用平方反比定律”的现代科学理论来反对。从这条定律出发,距离越近,作用越大;距离越远,作用越小。认为2000公里外发“炁”能作功,完全不可思议,无法相信。

但是,科学界中坚持不同意用这个“平方反比定律”来硬套在“炁”功头上的观点的,也大有人在。指出,大自然中虽存在着作强度随距离平方成反比的现象,如万有引力、电磁力等。但也同时存在着作用强度不随距离平方成反比的现象,如激光等。“平方反比定律”并不是一切作用强度与距离关系的规律。

对“炁”的科学跌验中出现的超乎现代科学知识范围的异常现象如何理解,有待于探索。到目前为止,运用现代科学手段已经初步探寻到:“炁”具有红外辐射、紫外辐射、电磁波、微波、次声波、磁场、中子、电子等作用性质,但还远远没有查清它的真正内涵。就是“炁”的物理内涵,由于我们目前科学技术水平的限制,也并没有探测的十分明了。如果忽视了“炁”功科学的特殊性,硬要将破常规的现象纳入传统的常规科学范畴来评论,那么,祖先留给我们子孙后代的这座宝库的挖掘研究工作就会遭到扼抑,科学也将无法向前飞跃发展。

 

科学家再次检验

可喜的是,在反对、怀疑的人群中,走出了一位我国生物物理学界的科学家。他没有固守已有知识,而是对不可思议的新成果采取了科学的严谨态度——实事求是,并且决定“以身试法”。

他直率地说:“我来亲自设计,亲自进行一次试验。如果成功的话,我一定相信。”

1987年元月的一天,一辆米黄色的轿车驶出了清华园。车里坐着这位科学家,还有另外两名科研人员及严新。此行,是为了进行远距离发功试验的。

清华园的一间试验室里已经放好了这位科学家亲自设计的试验样品,并锁严了门。试验样品是他从美国一家大公司买回的先进样品,名叫MBBA,是一种液晶。样品性能相当稳定,已经买回六年,用仪器检测,没有发现有变化。

小轿车在公路上急驶着。

路前方出现了一块路标,标明此地已距清华同七公里。“请停车!就从这发功试验吧!”这位专家让车停在路标旁。心想,已经走出了14里地,不近了。

为了给未来留下美好的回忆,这位专家与大家一起站在那块有实证意义的路标旁,合影留念。

停车仅仅五分钟后,严新就告诉这位科学家,他已发完了功,请回实验室去检测样品。

“什么?五分钟就发好功啦?”带着满腹疑虑的科学家立即乘车返回了清华园。

当忠实于事实的精密仪器把试验结果显示给这位科学家时,他信服了。

亲身的实验说明:“炁”使MBBA,的分子结构排列顺序发生了明显变化。

这时,发生了一个有意思的“小插曲”。

有人指着放置MBBA实验样品的实验室里其它许多种样品,同严新:“这屋子里的其它样品是不是也变了呢?”

严新回答:“炁”,具有自动寻找目标性,其它样品是不会变的。”

又有人问:“同样的MBBA样品,放在外面做试验用的已经变了;那么,放在冰箱里面的也会变吗?”

严新回答说;“那也有可能。”

这里还有一个秘密:冰箱与这次试验用的MBBA样品并不是放在同一个房间里。两个房间相距有十几步远。结果,把冰箱里的MBBA取出一测量,也变了。这位科学家从美国带回的MBBA全部家底都变了!

有人对这位科学家开玩笑说;“今天试验可是损失惨重啦!”

这位科学家只好用试探性的口吻向严新提出:“还能不能想办法用‘炁’,把我冰箱里的样品再变回来呢?”

严新望着这位科学家焦急的样子回答说:“一星期后您再测测看。”

一星期后,仪器检测表明,放在冰箱里的MBBA又变回到了原来的样子,完好无损。这样一反一复的变化,是现代科学手段的任何方法都无法达到的。

这位严谨的科学家在事实面前改变了态度。此后,他对气功的科学研究很积极,又连续三次参加了DPPC脂质体的科学研究。他不但相信了“炁”的威力及科学性,而且主动说:“我来写论文,向科学界报告这一科学事实。”如今,他写的论文已经问世。

 

评价    预言

 

国际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博士,对清华大学这项气功科研成果十分重视,给予了极大的关注和支持。

当试验成果刚刚出来,论文还没有写出时,钱老就及时请来了这些科研成果的主要参加者陆祖荫研究员、李升平讲师等科研人员,详细听取试验汇报,提出一些试验当中的问题,一谈就是三个多小时!

北京某一大学召开气功科学研究的小型座谈会。会上,有研讨清华大学这项研究成果的内容。钱老闻讯,赶去亲自听取气功研究的专家们对这项成果的意见,并做了有关气功科学研究的重要讲话。

钱老还亲自修书一封,向我围中国气功科学研究会理事长张震寰表述自己按捺不住的喜悦之情。

这组科学论文写出来以后,钱老认认真典地审阅了论文,并在审查论文的意见上认真严肃地写下:

“此稿内容为世界首创。确实而无可辩驳地证明了人体可以不接触物质而影响物质,改变其分子性状。这是前所未有的工作。

文字表达清晰。

所以应立即发表,及时向全世界宣告中国人的成就!”

钱老还亲笔给某学术杂志主编写了一封信。俯中与道:

“×××主编:

写完《稿件审查意见书》之后,再写此信,目的是请您务必注意这组论文的重要意义。它们是科学的新发现,科学革命的先声。……”

年巳八十五岁高龄的我国最著篙的生物学家贝时璋老先生不但资格老,而且以一贯严谨的科学态发在我国科学界享有盛名。贝时璋老先生对这项“炁”功科研成果也表示了极大的兴趣。

1987年深秋的一天上午,贝老在办公室里与气功家严新及科研人员深入探讨了如何把“炁”功科学研究进一步开展下去的问题。

贝老对那些不正视科学试验的事实,而妄加反对和怀疑的人们,道出了自己的肺腑之言。

他说:“科学是一个大海洋。无论是从事哪一个领域,取得了多么显著成果,有了多高社会地位的科学家,他的成绩与科学相比,也只不过是沧海一粟。”

“对新发现的科学事实,连看都不看一眼,就加以否定,这不是科学家对待科学的态度。”

“有人怕否定现有的理论,说,如果这些都存在,那现有的化学、物理往哪摆?采取这种态度来对待新发现的科学事实,是不妥当的,是对科学前进的一种阻碍。不否定旧有的理论,科学还怎样进步?怎能飞跃?”

贝时璋老先生对这项“炁”功科研成果同样给予了很高的评价。老先生感慨地说:“祖先留给我们后人的气功真是个无价之宝。它是世界上哪一个国家都不能与我们民族相比的国宝。二千公里之内,一没阻力,二没屏障,试验做成功,这是一项非常有意思但又很复杂的研究工作,必须深入地研究下去,找出它的规律性。

我相信,侨居国外的同胞们听到这一研究成果的喜讯,也会为我们的民族自豪的!”

贝老也奋笔疾书,写给某学术杂志编辑部负责同志一封亲笔信。信中写道:“气功作用在生物的分子水平上进行科学研究,意义很大。……内容十分重要。……在贵刊规定手续许可下,我建议给予集中地尽先发表。……”

我国最著名的核物理学家赵忠尧老先生,在如何对待科学研究中的新现象问题上,深有体会。他对新取得的气功科研成果极为关注。他告诫科研人员要吸取科研工作的经验教训,对新发现的科学现象要不懈地努力钻研下去。

这位老先生在读完这次气功研究的几篇论文后,向有关部门大声疾呼:“用精密、灵敏的科学仪器,探测气功外气对生物分子的影响,是研究气功外气作用极为合适的道路。作者们已经获得可以重复的实验结果,意义很重大。希望对这一系列的工作给予迅速发表。”

赵老在这封信的最后,郑重地签上了自己的名字:赵忠尧。可是这三个字的横、竖、撒、捺,却是由“锯锯齿”组成。因为赵老已是八十六岁高龄。头脑虽仍十分灵敏,但那写字的手已出现了颤抖。这字里行间,倾注了赵忠尧老先生对祖国宝贵文化遗产的科学研究工作的满腔热血。

我国一级学报《生物物理学报》,收到这项气功研究的一组论文后,立即加页排版,赶在1987年3月26日的第一期上刊登。它的发表,也标志着祖先留给我们后代的气功之宝从此在科学的长河中立下了自己的座标。

这组论文在我国首届气功科学研究学术交流会上宣读后,立即引起了来自全国许多高等院校、科研单位的二百多位专家、学者的强烈反响。普遍认为,它开辟了气功科学研究的新天地。

我国科学界一些人士认为,这一系列气功科研成果的重大意义在于:

它是认识人体为精神和肉体的统一整体的生命运动规律的一条捷径,是生命科学的一个重要突破口。

气功研究将为系统开发祖国医学宝库、开创中国新医学奠基。

它的深入研究,要求科学方法论实行相应变革,这将促进未来的科学革命。

有关科学家还认为,气功的应用前景十分广阔。从目前已取得的实验成果来看,至少在四个方面具有现实的应用前景。

1. 开辟医学工程的新领域。

气功引起内分泌改变的测量,气功免疫效应的实验,气功治病生物物理基础的研究等成果都表明,传统气功技术有可能发展成为医学工程里的—个新领域。它将在心脑血管病,肿瘤、免疫系统疾病和其它常见病,多发病、疑难病治疗方面发挥出人意料的作用。

2.   发展生物工程的新技术。

实验证明,气功外气可以改变生物细胞膜的性能和DNA的结构,而且可以使一些在常规条件下不可能发生的化学反应得以进行。这表明气功技术有可能在遗传工程(如新品种培育)、细胞工程(如菌种纯化)、酶工程等方面开辟新的高效能的途径。

3. 人类智能的开发。

气功外气的效应实验证明,人体的潜在智能是巨大的。而气功是开发、巩固、提高并自觉掌握人的潜能的可靠方法。开展气功的科学研究对于提高中华民族的素质具有战略意义。

4. 引起科学革命的一项高技术。

气功科学研究的实践结果,突破了常规的物理、化学,生物等现代科学理论所能理解的范畴,证明气功是一项科学界应给予高度重视的具有巨大价值的高技术。这项高技术的发展将会引起一场新的科学革命。

钱学森同志十分肯定地预言:“气功、中医、特异功能的相结合和使之理论化、科学化,最后的结果,必然导致爆发一场新的科学革命。”

我国科学界具有慧眼识宝者不乏其人。我国著名的一位化学科学家给气功家严新的一封信里写道:“我们伟大的中华民族奉献给人类文明的不仅仅是四大发明,而应是五大发明。这第五大发明,那就是‘炁’功。”

气功科学研究的春天已经到来。中华儿女正在为挖掘祖先留给我们的这个宝藏,继续奋发努力。金山就在眼前!,登上世界科学的喜马拉雅山之巅的人,一定是不畏艰险、不断探索的人!

昵称:
内容:
验证码:
提交评论
评论一下
  • 姓名*

    *
  • 内容